“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试验研究报告

陈桂生;范国睿;丁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58小说网 www.58xs.io,最快更新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最新章节!

    “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试验研究报告参加此项试验研究的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教师有:张芳、曾松、马歆、沈芝瑾、周宁红、刘嘉、陆笛等;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有:胡惠闵、王建军;课题组顾问为陈桂生教授。www.Pinwenba.com

    胡惠闵

    引言

    在中小学,可以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家长的鼓动下,把少先队小干部的标志看成是小官衔的符号,趋之若鹜;有些能力较强且让班主任感到得心应手的小干部连选连任,成为学生中的“老干部”。其中有些学生不免养成“干部作风”,随意指挥同学。一旦落选,情绪波动甚大,甚至一蹶不振。诸如此类情况,早已引起教育界和少年儿童工作者的关注。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学校实行小干部轮流制度。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许多老师原先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如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旨在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因而很受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欢迎。但是谁当小干部、谁“当家”,都觉得是“管人”的;而多数学生则认为班级工作是“干部”的事,想为班级做点事,也是听从干部分配;班队干部则惟班主任之命是从。上述现象表明这类改革不仅并未真正改变学生的“干部”观念,而且反映我国班级工作与少先队工作至今还缺乏民主意识,学生未受到真正的民主活动锻炼。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几位研究者同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合作,进行题为“班级小主人行动”的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试验研究。此项研究的过程和第一阶段试验结果表述如下。

    一、 研究目标及计划

    (一)行动依据

    1.以往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1)班级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养成“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希望能为班级做点事,却缺少机会。

    (2)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影响下,往往把少先队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小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

    (3)只把小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大都想当干部、当个好干部,缺乏“每个人都是班级小主人”、“争取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意识。

    2.行动的有利条件

    以往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一些班级曾经进行改革班级管理制度的试验,如“今天我当家”试验,较有成效,获得一些经验。一批老师有志于进行以“班级小主人行动”为中心课题的多方面探索。

    (二)研究目标

    1.中心课题

    “班级小主人行动”——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

    2.假设

    (1)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民主教育。

    (2)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小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

    (3)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民主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三)行动设想

    1.划分试验阶段

    第一阶段:1998年9月—1999年7月

    第二阶段:1999年8月—2000年7月

    2.建立课题研究自愿者群体

    (1)由学校领导代表、参加此项试验的教师(在各年级择定若干个班级进行不同的试验、教师自愿参加)和华东师范大学部分教师组成课题组。本课题采用以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合作研究的研究方式。

    (2)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课题组成员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以往班级管理和班干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试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试验的过程与方法;试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培训主要采用集体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

    3.试验行动要点

    (1)课题组成员制定具体的试验计划。

    (2)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干部观念、小主人观念、集体观念等。

    (3)班级民主生活制度的建立与运作:班干部的设置与轮换、职责行使、班干部的监督与考核;“班级小主人”的标准制定(突出“代表同学的班干部”与“支持班干部的好学生”)与评选。

    (4)就班级民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案例或根据需要创设相关情景开展集体性的民主教育活动。

    (5)举行以“班级小主人行动”为主题的班会、队会或其他班级活动。

    4.研究性工作内容

    (1)专题研讨。内容有:第一,关于以往与课题相关的实践与问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作的实践尝试及成效。第二,关于试验目标:怎样把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同学的代表”;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班级小主人”;怎样使班级集体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第三,关于试验行动本身:所设计的行动方案;试验过程遇到的困难;班级民主生活过程中的案例;试验行动可能或已经产生的偏差与改进对策。

    (2)资料积累。内容有:问卷与统计;各类行动方案;班级民主生活活动实录;案例;学生对有关活动的反馈意见;教师撰写的有关这一主题的教育日志、总结、心得体会或论文。

    (3)阶段总结: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总结交流。

    (4)适当举行以“班级小主人行动”为主题的讲座。

    二、 课题的实施

    (一)课题实施前的工作

    在试验实施之前,课题组对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以往所开展的与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行了调查总结,并对学生的一些基本认识进行了问卷调查。

    1.了解和掌握与此课题相关的实践中的问题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部分班主任曾在以往的工作中进行过班级管理的试验。如马歆老师的“当家者”活动、沈芝瑾老师的“小秘书”制度、杨露老师的“班主任助理”等。这些试验主要针对两个问题:淡化干部的“官”意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里有较多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期内参与了班级管理工作,做干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原先由班主任承担的一些班级事务由学生分担了。但有些老师在试验过程中对以下两个问题有所忽略:(1)如何让学生明确,每个承担社会工作的学生(无论是班干部或队干部,还是没有正式干部身份但承担社会工作的学生)到底代表谁工作,是代表班主任,还是代表集体工作;(2)如何让学生知道,他们执行某种职能时所需要的一定权威(得到别人尊重,别人应当服从)是班主任赋予的,还是集体赋予的。

    2.了解学生对现行班干部制度存在问题的看法

    在“班级小主人行动”实施之前,我们选择四(1)班做了问卷调查。我们采用开放性的问卷方式,问卷的题目是:你对班干部是如何看的?全班38位同学都对此问题作出了回答。其中,36位同学全部谈的是对班干部(或班干部制度)的批评意见。批评意见主要有:学习成绩好可以当班干部;班干部不能以身作则;班干部对同学态度不好;班干部只带标志不做事;班干部更容易得到荣誉;班干部终身制;教师更喜欢班干部;班干部多数是女同学。另外,有1位同学既有批评又有肯定的意见;1位同学(现任班干部)认为自己做干部是尽职的。

    (二)第一阶段的前期试验

    前期试验的时间是1998年9月至1999年5月。

    1.目标

    根据教师自愿的原则,确定试验班级:一(3)班、二(2)班、三(3)班、四(1)班、四(2)班、五(5)班。试验目标是:掌握研究计划中所提出的总目标;分年级进行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的实践尝试。

    2.试验行动

    3.前期试验所引发的问题

    课题组教师来自各年级,又鉴于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的可借鉴经验不多,故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以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的模式进行。而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班干部制度改革作为了这一时期的重点,这些改革试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全班学生分批轮换做班干部,保证人人都能做班干部。

    (2) 扩大班干部的编制。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体验和为同学服务的机会,有的班级将干部的名额大大增加,使得班里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班干部。

    (3) 实行班主任助理、班级小秘书或值日小班长制。在保留原有干部的基础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当一天或一段时间的班级“总管”。

    (4) 取消班干部制,实行班务分担。根据班级工作的类别设置多个工作岗位,全班学生都可参与岗位竞选,选定各岗位上的队长,再由队长招聘一个或几个助手。

    这些改革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是取消班级干部“终身”制,使更多的学生都有可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改革使得原先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淡化了小干部的“官”意识,使学生确立了做干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的思想;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使相当多的普通学生得到了锻炼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平等相处、公平竞争的意识;部分家长的观念有所转变。

    但是,由于这些改革强化了“人人都有机会做干部”(或没有正式干部身份但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的意识与做法,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1) 班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当干部光荣的意识,以前一直当干部的学生被轮换之后,表现出一定的失落感,而从未当过干部的学生一旦“上岗”则兴奋异常。

    (2) 谁当小干部、谁“在岗”,都觉得是“管人”的,群众是被干部管理的,于是有些学生一旦“权”在手,就要过一过“管”别人的瘾;甚至有的学生管别人时头头是道,对自己却没有严格要求,在干部岗位上和不在干部岗位上表现不一样。

    (3) 班队干部惟班主任之命是从,干部主要是老师的助手。同学在竞选干部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请老师相信我吧”、“请老师看我的实际行动”、“请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对干部工作的好坏主要是由老师来评价的。

    (4) 多数学生认为班级工作是“干部”的事,想为班级做点事,也要听从干部分配。

    (5) 增设了干部岗位之后,班里人人都是小干部,人人又都不是小干部,班级管理“群龙无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班级管理的困难。

    以上问题表明,现有班干部制度改革并未真正改变学生的“干部”观念:只把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大家都想当干部、当个好干部,缺乏“每个人都是班级小主人”、“争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的意识。

    取消干部“终身制”,让更多的人参与班级管理,这一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班级干部制度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或者人人)都担任干部。

    对全体学生而言,无论是在当前的学校生活中,还是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当管理者的毕竟是少数,但不是管理者并不妨碍你为班级(学校)、为社会作贡献。通过干部制度的改革,应当让学生懂得,当干部是光荣的,因为有了代表大家、为大家服务的机会;但不当干部,同样也可以为大家服务、为集体争光,能当个好群众也光荣。

    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特别是班级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

    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对第一阶段前期研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对研究计划做了调整,组织实施了第一阶段后期的试验研究。

    (三)第一阶段后期的试验研究

    后期试验的时间是1999年5月至1999年8月。

    1.目标

    修正前期试验所存在的问题,建立班级民主生活的制度和开展班集体的民主教育活动。

    2.试验过程

    (1)1999年5月,课题组成员举行专题研讨会,着重对试验一个时期之后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形成共识。认为由于对整个试验研究的目标认识不够准确,以至于在前期试验中将班干部制度的改革作为试验研究的全部内容。

    (2)明确进一步试验研究的主题并加以实施。

    3.后期试验研究小结

    (1)课题组成员根据试验要求,相继开展了制定班规、评议班干部、评选班级小主人等活动,但相比较前期而言,后期试验有三个主题的活动没有较深入而全面地开展。

    (2)课题组成员均建立了个人试验资料集,每人均完成了一篇以上的案例、活动实录、小结,个别成员撰写了研究报告或论文。

    (3)有些成员对规范班干部制度这一主题觉得难以把握,仍维持前期试验的现状。

    三、 结果分

    析

    (一)关于“班级小主人”的标准

    课题定为“班级小主人行动”,因此,如何理解班级小主人的标准,对整个试验研究的走向有直接的影响。

    1.学生对“班级小主人”的认知

    小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问题的理解多从直觉出发,多与具体的行为与现象相联系,因此,对什么是班级小主人,学生的认识是直观的、具体的。

    我们曾就“班级小主人的条件是什么”问题在四(2)班、五(5)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四(2)班共提出了92条不同的标准(条件),五(5)班提了60条标准(条件)。从内容上来说,概括性较强的少,具体性内容较多(占90%以上)。学生提得比较集中的内容有:看见废纸就拣、主动打扫卫生;天天带齐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说废话、上课不做小动作、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下课不打闹;看见老师问候、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听老师的话、帮助老师做事;不因为自己的行为给班级扣分、为集体争荣誉、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班干部做事、同学有不对的地方要劝阻等。

    五(5)班49位学生对“你是否愿意做班级小主人”问题作了回答:多数学生对争做班级小主人有了积极的认识,当家做主的意识相对较强。但个别学生对愿不愿意做小主人的回答仍值得我们深思:愿意做“班级小主人”的理由中,有3条属消极类,潜意识中似乎存在着“当班级小主人比当干部落后”、“当班级小主人更自由轻松”的思想;而有4人直截了当提出不愿意做“班级小主人”,因为当班级小主人不如当干部荣耀、能显示自己的能力、能让自己出类拔萃。这说明我们的试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更多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高问题。

    2.学生对“班级小主人”标准认识过程中的教师影响作用

    课题组的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对“班级小主人”的认识似乎有些“零碎”、就事论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更是行为化的、“片面的”。因此,我们的老师常会“忍不住”启发他们,甚至替他们下结论。在中低年级学生对“班级小主人”的认知问题上,我们的老师为使学生有统一的认识,做了大量的引导工作。

    我们曾在一(3)班举行了“争做班级小主人”的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是制定班级小主人准则并民主推选班级小主人。

    阶段1

    1. 主题班会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集体中,每个小朋友都是集体的主人,应该怎样做才是一名真正的小主人

    2. 学生讨论后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

    (1) 看到不认识的老师不能装看不见,也要说“老师好”

    (2) 要自己管好自己,老师不在时也要遵守纪律

    (3) 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做到声音响亮

    (4) 要爱清洁,讲卫生,每天要带好手帕、抹布、水壶

    学生提出的标准多停留在对自己的要求上

    阶段21. 教师进一步提问:小主人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要不要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2. 学生讨论8分钟,讨论后形成的观点有:

    (1) 关心班级的卫生,不随地乱扔纸屑,不管在哪里,看到纸屑都要马上捡起来

    (2) 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

    (3) 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比赛中为集体争荣誉

    (4) 要谦让同学,玩活动器具时不和同学争抢

    (5) 同学有困难(学习、生活),要主动地帮助同学

    (6) 同学犯了错误,要热情地帮助他(她)改正

    学生所提出的标准比较具体,要引导学生加以归类

    阶段活动内容及结果教师感受

    阶段3

    班主任对学生提出的小主人标准加以汇总,概括为如下三条:

    (1) 守纪律,要自己管好自己,还要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2) 爱学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按时地完成作业

    (3) 关心集体,友爱同学,努力为集体争光

    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班级小主人”标准产生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学生提出各种观点→教师对各种观点加以归纳,形成3条标准→33位学生(80.5%)对教师的归纳投反对票,并进一步补充各种观点→教师仍将学生的观点归纳进原来的3条标准之中→全班35位学生(85.4%)认可教师的意见。从这样一个引导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的观点来自于教师的引导?

    这样一来,教师本身对小主人标准的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试验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班级小主人”的理解所涉及的方面有:爱集体、为班级增荣誉、主动为班级做事、爱劳动、友爱同学、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守纪律、遵守行为规范、自己管好自己、爱学习、学习好(踏实)、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等。对照学生自身的观点,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与学生在对班级小主人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对班级小主人的理解比较抽象、概括、全面,学生的理解则比较具体、行为化、针对性较强;教师对“班级小主人”的要求比学生自己对“班级小主人”的要求订得高、订得全。

    (二)关于班干部的角色认知

    班干部问题是我们开展此项试验研究的重要动因之一,并且,课题组成员前期围绕班干部制度改革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前期的试验比较多地停留在变革班干部制度的形式上,对为什么要做干部、干部代表谁工作等观念问题涉及较少。

    为了了解学生的班干部观念,在前期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四年级、五年级的各一个班(共8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愿意担任班干部、当干部的动机、当不上班干部的反应等。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当干部,“不想”当干部的学生实际上是因种种客观原因而无可奈何,倒也未必是主观自觉、心甘情愿。对于为什么要做干部,重视荣誉、重视“权力”、“讨好”教师类型的原因被提到56次,占所提理由总数的60.8%。虽然提到“服务同学”的次数也不少;对问卷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提到此项的学生大多同时提到其他原因。一旦当不上干部,所反映的态度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如果我们把“再接再厉”、“反思改进”、“甘做群众”三种回答同时看成是积极的,那么情况似乎是很乐观的。但如果我们把“再接再厉”、“反思改进”、“伤心难过”三种回答看成是与“甘做群众”相对立的(前三者其实都以当班干部为指向),那么情况似乎就不那么美妙了。这样的对比说明,学生尚未意识到当班干部与做“普通群众”都是“班级小主人”,都可以为大家服务。

    针对现实的问题,在后期阶段,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讨和反思,提出班干部制度的改革重点应放在转变学生对班干部的认识观念上:班干部首先是群众的代表而非只是老师的助手、班干部首先是为同学服务的而非只是替老师做事的。为此,通过制定小主人标准、评选班级小主人、对班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以及开展随机的民主教育活动,来淡化干部制度在形式上的改革问题,强化观念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人意识,强化当干部当群众都是为同学服务、同样都光荣的意识)。

    (三)关于班级民主生活制度

    本课题的副标题命名为“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旨在让学生从小学会在民主生活制度中学习和成长,通过民主生活制度来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

    围绕民主生活制度的试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制定班规、制定干部职责、建立班级小主人评选制度、民主选举班干部、建立班干部评议制度。

    事后,参与试验的三(3)班、四(2)班的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两次活动的呢?我们分别收集了这两个班级同学的反馈意见。

    四、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从第一阶段的试验结果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们初步具备了“班级小主人”的正确认识,班干部的“官”意识逐渐淡化,班级民主生活制度也开始启动并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这说明此项试验研究的总体设计与实施计划是基本可行的。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民主,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1.班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民主生活训练

    近年来,班干部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从不同途径对其改革,以进一步完善。但如果我们对班干部制度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民主意识与民主生活能力。因此,在班干部制度改革中,对学生进行民主生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改革只能解决问题的表象。

    我们的试验对此进行的探索,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学生有没有民主取决于教师的民主意识,似乎学生的民主是教师“给予”的;让学生更多参与并主持班级事务的管理之后,有些学生们有时不太会作出在老师们看来比较“合理”的决定,有时甚至一旦“民主权利”在手,就和老师的决定“唱反调”;某些学生的所谓民主意识、主人意识,其实还是表现自己,以获得老师的关注与表扬。如何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具备民主生活的能力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当干部并非是锻炼学生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的惟一途径

    在中小学,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班干部的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比一般学生要强;有些一般学生担任班干部之后,这种能力也会较以前有提高(或很大提高),因此,有些学生(或学生家长)是抱着锻炼和提高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目的来当干部的,有的甚至把所要锻炼的某种能力与某项具体职务对应起来。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当干部都是锻炼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学生的能力能否得到锻炼,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可能和机会为班级服务。如果我们认定只有干部才能(合法地)为班级做事,那么对普通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假如我们不这样认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