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研:网络研修

陈夫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58小说网 www.58xs.io,最快更新区域课改10项核心经验最新章节!

    基于博客的新课程“网络支持”平台建立之后,海南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活动,探索建立网络研修的保障激励机制和基本模式,以制度和激励机制推动网络研修常规化、日常研修网络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广泛的影响。www.Pinwenba.com

    一、建立网络研修的保障激励机制

    2004年秋季,海南省作为首批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由于在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师资队伍、专业支持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海南省在新课程实验的准备阶段就开始谋划应对之策,把网络技术在新课程中的科学运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突破课改难点,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为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海南省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建立网络研修等方面的保障激励机制:

    (一)争取网络教研经费支持

    海南省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曾经在全省启动了教研网络技术平台的建设,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前身之一、当时的海南省教育厅教研室出资为各市县教研室配备了电脑和上网条件。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撑,网络教研迟迟没有形成气候,有关设想没有变成现实。

    新课程实验后,薄弱的教研力量使海南省对网络教研的期待更加强烈,开始对外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和风险投资者。与高中新课程的准备和启动工作几乎同时,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与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创建教研网站的协议,由公司投资经费,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投入人力资本、提供技术支持、探索网络教研模式。在2004—2007年约三年的时间里,共投入近200万元,形成了以博客平台为基本技术支撑的“区域教研网、学科(专业)教研网、成长博客网”等新课程实施的三大网络支持体系,并成功地破解了新课程一个又一个实施难点,使海南省在新课程实施和专业支持的多个方面受到教育部和国内同行的关注:形成了“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新型教研体制和模式,在全国率先利用博客平台开展了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的探索,解决了对新课程的有效专业支持问题;创立了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和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制度,使高中新课程最难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成为海南省新课程实施的亮点。这些都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推广,并要求海南省以省政府名义上报了相关的经验材料。

    然而,由于教研网站是一种公益性网站,投资者无法从中获得必要的回报,尽管海南省的网络教研本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投资者对网站的风险投资却于2007年突然中止。好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未雨绸缪,在这一品牌得到各方面肯定的同时,就向省财政申报了网络教研专项经费,并得到了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财政厅和海南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支持和扶持,从2008年起,海南省财政连续三年共投入网络资源建设与网络教研专项经费165万元,另外投入新课程远程研修资源建设经费150万元(主要用于委托开发远程研修课程资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建设专项经费98万元,并将把有关项目列入经常性项目给予持续不断的支持。这就为海南省今后持续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经费保障。

    (二)建立网络教研相关制度

    为了持续推动网络教研工作,海南省非常重视相关制度建设,及时将网络教研探索的一些经验成果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制度。

    在2004年秋季开通网站,进行网络教研探索的基础上,2005年初,海南省就出台了《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在“提高教研信息化水平,探索数字化教研新路”有关部分,对全省教研机构和教研工作者提出了三条具体要求:

    (1)全省教研系统和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好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合作建设的网络教研平台和学校的校园网,开展数字化教研探索,努力突破海南省教研力量不足和课程资源匮乏的瓶颈,提高教研效益;

    (2)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要制订好《全省中小学教研的网络支持计划》,通过教学信息的提前发布、网上论坛、开放评选、网上调研、专家咨询、在线辅导、典型推介、资源积聚、跟进管理等多种方式,组织好上下协调的网上教研互动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放大教研功效,为全省中小学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协作提供技术支持;

    (3)要建设和利用好师生成长博客网站,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专家、教师、学生之间搭建起跨时空沟通的平台,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及时了解需求,及时提供帮助,及时解决问题,开辟师生主动参与课程和学校管理的渠道,促进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

    2004年10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就组织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制度的探索,下发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制度探索的通知》,要求各高中学校每学期将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环节材料及时呈现在网站上,形成电子档案,作为该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证材料,有关区域将这门课程的考评结果与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挂钩,促使学校抓好这一难点课程的实施。实践表明,这一做法很好地解决了这门课程的过程评价、专业指导教师不足和评价诚信等相关难题,确保了课程评价的全面、客观、准确、公平、真实、有效。2008年初,海南省在总结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正式下发了《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方案》,将几年来探索的经验制度化,极大地推动了海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从2006年开始,海南省致力于推动网络教研常规化、常规教研网络化,要求各学科教研要做到:

    (1)通知、通报一律上网;

    (2)提供同步教学资源:教案、同步练习等;

    (3)及时反映教研活动、听课和评课意见;

    (4)开辟网上专题研讨(在线),每月一次;

    (5)及时回应师生问题——“有问必答”;

    (6)所有周工作计划放在内网上;

    (7)每个学科建立网络教研的基本队伍;

    ……

    这些制度对推动海南省网络教研常规化、常规教研网络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述工作为基础,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和教育厅于2009年3月4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海南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琼教〔2009〕12号),明确要求:“省、市县教学研究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研条件,改进教研方式,尽快建立教研网站,并督促、帮助、指导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教研网站。”这意味着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必须保障的一种基本教研方式。

    (三)建立网络教研激励机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通过校本研训建立学校自主解决问题的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2004年秋季以来,海南省初步建立了全省区域教研网络,海南省教研网与市县的区域群组、学校和师生群组相连接,形成一个具有树状结构且各具特色的群组网络。网络建立之后,我们对省级教研员和各市县、学校、教师都提出了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研和交流活动的要求,比如:要求教研员要把现场教研与网络教研有机结合,遇到难题首先想到能否利用网络破解;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与困惑要做到“有问必答”,对比较集中的问题要通过提炼后组织“每月话题”或“在线研讨”,邀请专家参与在线指导;参加学术会议、组织教研活动或获得相关资源之后要通过网络与广大教师分享经验和体会,等等。

    同时,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激励机制,对学科网络教研和区域网络教研组织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对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初期的“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络教研评价标准”包括:

    第一大项:学科博客网站建设评价

    (1)栏目评价。是否设计合理、界面友好、基本栏目利用率高、服务程度高、有特色或品牌栏目。

    基本栏目:同步资源(备课)、课程教材、答疑解难、典型推介、教研专题(课题、话题和教研专题)、考试评价、公告栏。

    (2)参与度评价。以全院为参照系,将文章数、评论数、访问量等各类数据分别排序。

    (3)参与水平评价。以全院为参照系,将教研员原创文章、网站原创、网站文章被引用推荐等数据分别排序,评价标准与参与度的标准相同。

    (4)与教研组织结合的网站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评价。是否建立了网站管理团队、落实了团队人员的工作任务、形成了机制和凝聚力、开发了网络教研基地校或样本校。

    第二大项:网络内容和活动水平评价

    评价项目(注“*”号的为必备内容):

    (1)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和网络活动月报表(*);

    (2)当月教研活动预告(或通知)上网(*);

    (3)项目活动与校本教研的互动信息;

    (4)有网上专题或其他形式的在线讨论交流(*);

    (5)组织网上评价(评选)活动;

    (6)教研员的听课实录(*);

    (7)同步且覆盖教学单元的教学案例和评析意见(*);

    (8)单元或模块的评价方式及测试题目;

    (9)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和反思;

    (10)能对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意见;

    (11)能及时回复学校或教师提出的业务问题;

    (12)各种培训活动、会议精神和简报及时上网;

    (13)学期(学年)对学科教研工作的专题总结;

    (14)周工作安排(*);

    (15)有实验校或先进集体、人物推荐;

    (16)应在网上公布的其他内容。

    为完善网络教研评价,提高网络教研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鼓励网络教研创新,促进网络技术与教研的有机整合,提高网络教研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促进海南省教研工作的实践探索、自主反思和交流分享,打造学科教研品牌,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和影响力,从2007年开始,海南省在开展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开展网络教研质性评价,着重鼓励以下形式的网络教研亮点活动:

    (1)教研活动的导向性。教研活动必须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具有正确导向和引领作用。

    (2)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教研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性和问题针对性,能够有效地回应和帮助解决教师的教育教学问题。

    (3)教研活动的拓展性。教研活动能够突破非网络状态下教研的局限性,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拓展教研效益,或突破非网络状态下教研不能解决的问题。

    (4)教研活动的参与性。教研活动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放大教研资源作用,提高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水平,使同样的人做更多的事,同样的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5)教研活动的反馈性。广大教师对教研活动有积极、正向的反馈评价,教师对活动的满意度高。

    (6)教研活动的迁移性和可持续性。网络教研亮点活动能对全省教研活动发挥示范迁移作用,能够持续改进和开展,具有形成本学科教研品牌的可能性。

    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只要符合上述条件,都可以被评为网络教研亮点活动。

    通过对省级学科教研、各市县、学校和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教研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实施能够打动人心的网络教研奖励(如对各市县教研机构、学校和教师已经实施了五次评奖活动,奖品包括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硬盘和优盘等),极大地调动了各市县教研部门、学校、教研员和广大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二、海南省网络研修的成效和影响

    上述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措施,加上网络“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和网络内在的激励效果,使专家、教研员和一线的骨干教师能够且愿意全天候面向全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琼岛上的每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也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获得所需的专业支持;专家答疑、评课、在线研讨和各项指导活动从双向互动变成多向交流。过去各地虽倡导校本教研多年,但由于广大教师局限于狭隘的圈子里,自我反思难以交流,使教师经常反思的动力不足;同伴互助的圈子过于狭小,碰撞不出什么新鲜东西,平时接触专家的机会少,专业引领远水解不了近渴,使得校本教研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网络教研的背景下,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能够发表在网络上,能与比本校内同行多得多的同伴进行深度交流,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专家的指导,从而推动了研训真正走向校本,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优化了学校人际关系,为教师充分展示自我、骨干脱颖而出创造了公平的机会,促进了“自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校园文化的形成;改变了教研与教学分离的状态和教研供给不足的局面,实现了“研”、“教”同步,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边远乡村学校教师能通过网络与城市教师共享同样的教学资源。上博客做教研、反思教学、交流体会在海南省中小学教师中已蔚然成风,“海南籍”会员占“成长博客”会员总数的14%左右,而文章数、评论数、访问量持续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南省广大教师对这种教研方式的青睐。

    随着海南省网络教研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的日益扩大,2005年6月,“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在琼召开,推广了海南省的网络教研经验。2005年底至2006年夏,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海南省又创造了运用博客开展远程研修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我们称之为“赛埔模式”),2006年8月,教育部组织推广了这种模式,首次开展了“中小学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参加人数达到10140人。此后,教育部将这种研修方式不断扩展,从通识培训扩展到学科培训,从小学、初中扩展到普通高中,等等。2009年暑期,海南省教育厅与山东省教育厅首度开展了跨省合作,委托国家课程专家开发资源,两省自主开发设计研修平台并组织实施,计划用3年至4年的时间,利用远程培训方式,合作开展覆盖高中新课程所有模块的全员跟进培训。2009年,海南省参加新课程远程研修的10个学科的高中教师达到7277人(两省参加研修的教师总数达11万多人),将海南省的新课程远程研修工作推进到一个新水平。2010年,参加海南省新课程远程研修的初、高中教师达到12721人,而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的“国培计划”——海南省农村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20000人,是海南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远程研修。

    2006年1月23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海南教师座谈会上听取海南省关于课改、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工作的汇报之后,对海南省的有关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说:“用成长博客的形式,支持课改的推进,使教师在一个共同的载体下成长,这是海南省的一个创新。”她还说:“海南省的成长博客正在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涯。让教师共同介入网络,相互促进,课改与网络相互推进,这对教师的职业非常重要。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能仅靠行政命令来推动教师培训。”

    2008年10月27日至31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研组在对海南省进行调研后,对海南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调研组认为,这是海南省“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亮点,是十分独特的亮点,网络资源环境下互动模式机制非常精彩”。

    2006年以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先后三次要求海南省以省教育厅乃至省政府的名义上报依托网络、突破难点、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经验材料,对海南省创造的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9年12月22日,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议”上,笔者应邀参加会议并代表海南省作《依托网络,突破难点,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交流发言。陈小娅副部长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研和网络培训逐渐成为教学研究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教师参与教学研讨的平台。海南省组织开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网络研修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证明了网络教研和网络研修等新型教研形式具有的勃勃生机。当前,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规模大、发展不平衡,教研方式的创新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附录7.1海南省新课程网络研修发展历程

    ——以我的网络教研博客生涯为例2010年6月11日,是具有现场会性质的“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在海南省召开5周年的日子。而这5年,正是博客诞生后的第二个5年,也是博客在教育界风行的5年。在这短短的5年里,海南省主流教师的个人博客平台大多有了两个“家”:CERSP和HERSP,并在自己的地盘里实现了从“独白空间”到“多彩世界”的历史性转变。回顾海南省过去5年多教育博客成长和网络教研的历史,既感慨良多,又充满期待。

    2004年9月9日,笔者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新思考CERSP)”的“成长博客”网站上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博客(博客号为6019,当时的网址为" target="_blank">http://blog.cersp.com/6019.aspx,目前的网址为</a>px),并于当日分9篇连载了已在《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9期发表的《回应课程实施者的问题与困惑(一)》一文。在成长博客上注册的海南省首批师生,大约也是在此前后成为“成长博客”大家庭里的一员的。但是,在个人博客创建初期,基本上是一种“独白”状态,如果不经常发表文章和评论,也没有向他人告知自己的博客号,是很难让人感到你的存在的。因此,在博客上偶尔发表的文章,实际上只是将电脑中的资源管理器移到了互联网上,很难引起关注、交流和互动。在随后的4个月时间里,因诸事繁忙,笔者没有对博客给予过多关注,也没有再上传一篇文章。

    2005年1月12日,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新思考CERSP)”正式运行,初期的网站主要有成长博客网、区域教研网(如“海南教研网”)和学科(专业)网三类,注册博客的用户可以任意选择两个自己希望经常参与交流的群组。笔者选择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南教研)网”和“智慧人生(德育网站)”两个群组。这样,在个人博客中呈现的文章,还可以同时在以上两个群组中呈现,偶尔可以引起一些关注,但在博客会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也只是匆匆过客而已,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除非你在博客中发表的文章是热点、焦点问题,能够成为“热点(点击率高)”或“热评(评论数多)”文章。

    2005年6月11日“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召开之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决定在全国推广成长博客网、区域教研网和学科(专业)网三个网站,海南省也加大了推广力度,一时间,新思考网站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批由各学科课标专家牵头建设的影响全国的学科(专业)网站迅速发展。但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负责的成长博客网(包括技术课程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智慧人生网等海南省各学科和专业网站、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网等)一直是人气最旺的网站,其点击率一直高居榜首,占整个新思考网站点击率的60%以上,而成长博客上注册的海南省会员数、发表文章数和评论数一直占整个网站的三分之一以上,点击率更是高达40%以上。

    在此期间,为了响应院里的号召,同时由于博客本身的激励作用日益增强,笔者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数也显著增加,并开始结合自身的工作专门为个人的博客撰写一些文章或感言,在2005年10月和11月,开始进入个人博客更新的高峰期,这两个月分别撰写并上传了50篇文章,仅关于当年9月的香港之行除撰写了两篇考察报告外,写了6篇记事。这一年上传的博客文章总共达到227篇。

    2006年继续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撰写博文记录,当年上传文章243篇,为历年之最。这两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处于一个博客写作的亢奋期。2006年8月,由于刚刚主持全院工作,加上当时担任了教育部万人新课程远程研修的指导教师,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参加全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期间,笔者在飞机上撰写了《八千里路》,并坚持到网吧与参加远程研修的学员们交流,在身体劳累和受风寒侵蚀的双重作用下,身体发热后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虚汗,给人带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汗畅淋漓”(在远程研修网上发表了《汗畅淋漓》一文),虽然排掉了身上不少毒素,但也确实拖虚了身体,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虽然那一时期各网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长博客与其他网站通过群组进行了沟通,但总的来说,各网站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2008年之后,由于合作方对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负责的成长博客等网站的经费支持难以为继,并于当年6月单方面收回了对其的管理权,调整了博客的运行模式,一些知名博客(如“教育叙事研究”等)相继转移,使得成长博客的人气显著下降,这对海南省很多老师和我个人的撰博热情也不无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不得不另辟蹊径,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全院教研员、技术人员和全省教育界热心博友特别是各市县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于2008年秋天创建了具有自主产权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南教育服务平台”(,含“海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海南教师发展服务平台”和“海南学生发展服务平台”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站建设的重心从2008年9月后逐渐转移到自建网站上来。由于网站建设和逐渐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在此期间,笔者无暇顾及原有的个人博客,而新的博客又尚未注册,直至2009年5月6日才在院网站上注册了新的个人博客“教改人生——陈夫义教育随笔”()。一年多来,海南省一批老师在新平台上的撰博热情逐渐恢复,笔者也借2009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之机,重新在新的平台上发表一些文章,至今已在新的博客中上传文章140多篇。

    但也正是在这个转换期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对网站关注的重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从关注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举(因而有了质性评价),资源建设从大力倡导到计划指导(明确了各学科教学设计、视频资源、试卷资源建设的指标),从资源服务到资源服务与网络研修并举,从建构式评价到监控管理等,在2005—2007年尝试开展新课程远程研修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的基础上,2009年首次开展了普通高中10个学科全体教师(7277人)的新课程远程研修,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远程研修模式。

    2010年,海南省又组织开展了高中全科(14个学科)全员新课程远程研修和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研修,参加的初、高中教师达到12721人,高中报名参加研修的教师登录率达99%以上。2009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还把在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中积累的经验向综合素质评价迁移,启动了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的开发建设。由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拥有在教育专业网站建设方面持续探索的经验,这一年,海南省教育厅还决定将“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建设交由该院负责开发。在2006年和2007年,海南省先后以省教育厅和省政府的名义上报“充分运用网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经验”后,2009年12月下旬,笔者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上作了《依托网络,突破难点,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介绍。2010年新春伊始,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又决定充分运用网络全面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监控与管理,得到了海南省教育厅领导的首肯。从中,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络服务的重心已经从最初的想方设法把师生吸引到网络上来转向重点运用网络为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和师生发展服务,而运用网络开展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成为整个网络服务的重点和亮点。我个人的网研生涯也因此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由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对新的海南教育发展服务平台进行了整体设计,各功能平台之间的关联度比较高,在总平台上,教育资源、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远程研修等子平台相互策应,学科教研、市县教研、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职教科研、教师培训、教育学会、院务党务等子栏目相互沟通,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彩的网络世界。拿“教师工作室”来说,首页有管理面板、最新文章、最新照片、最近来访(登录用户才能显示)、给我留言等,子栏目有博客、相册、远程研修,并与HERSP频道的教育资源、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远程研修方便联通,上传附件(包括视频)也比以前方便多了。教师只需要一个账号,登录后就可以在各子栏目之间随意操作,任意挥洒,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满足教师在平台资源的利用、自身学习研修、自我展示交流、学生评价与指导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010年7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在网络教研平台开通6周年之际,策划并创办了《好博——海南教研网刊》,至今推出的栏目主要有卷首语、热点关注、阳光教师、为师有道、热博推介、美博共享、读书沙龙(研修沙龙、开卷有益)、直通市县、思源在线、怡养身心、网研课题等,并开通了“《好博》工作室”,充分吸收一线热心教师参与撰稿、编辑、栏目主持等工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对重新凝聚人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信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HERSP的明天一定更加精彩!

    案例7.2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本案例节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该项成果荣获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运用博客开展新课程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都起始于海南,对此项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首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前任院长蒋敦杰同志,他是本项研究的第一负责人。参加本项研究教学成果奖申报的主要人员有陈夫义、周积昀、龙官吾、吴益、段青、黄浪波等,我院各学科教研员、各市县教研室和全省很多中小学校都是本项研究的积极参加者,也创造了诸多特色。在此,对各位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但是,教师进修和学习的方式长期以来都比较单一,教师研修的手段也比较落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难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下面要介绍的这个案例就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前任院长蒋敦杰同志主持的一个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突破了教师研训方式的局限,使得教师研修能够大规模地开展。

    (一)网络研修模式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目标追求与教师素质的现实反差凸显出来,面对中小学教师研修方式和手段的落后、经费与专业引领力量的短缺,不仅教师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难以开展,教师日常教研活动也难以跟进教学、追踪问题解决过程和获得专业引领。借助网络,突破技术手段落后,使教师研训一体,走向校本、走向全员、走向自主、走向教学现场、走向低成本高效益,是本项目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二)研究解决的问题

    1、率先将博客、BBS等有效地运用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开启教研走向网络的新探索。寻求推进下移教研重心、教研主体回归教师,实现大范围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解决方案。

    2、设计和实验多种网络教研技术路径和教研流程(或e化流程),解决通常教研活动“互动弱、跟进难”的问题,促进教研效能的提高和网络教研的常态化。

    3、探索全员参与、对接教学的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课程范式、研修流程、队伍组织和资源整合机制,为突破教师培训需求的供给瓶颈、组织大数量级教师参与的互动对话式远程研修,提供完整的模式、经验和成功范例。

    4、远程研修大数量级共享、开放式对话和自由便捷的本土参与,使有限的专家优质资源,得以在大范围校本研修和大数量级新课程培训中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教师研修项目各类资源(资金、时间、管理等)的效益。

    (三)研究与实践过程简介

    海南省对教师网络教研的新探索始于2001年,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同时启动。“飞舟”网站(海南省教科所2001年首办的网站,后因经费难以为继而被替代)、成长博客、CERSP平台、HERSP平台是本项研究先后依托的网络平台。2005年上半年之前,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将博客、BBS等社会性软件,运用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网络教研走向从共享到合作研究与集体行动的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开展了新课程教师全员跟进的网络培训模式的研究。2005年底,以海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为对象的赛埔学院试点成功后,赛埔模式运用于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的教师万人培训,进一步获得成功。远程培训模式日渐成熟后,被广泛运用到全国多个省市,并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连续应用于2008、2009乃至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培训”之中。另一方面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教研工作流服务的研究,即针对各类教研活动的需要,设计了多种教研e化流程,在海南省内一些地域的研修平台上实验使用,开始了网络教研从信息共享走向协同研究(工作流服务)的新阶段。

    此外,从2009年开始,蒋敦杰同志还在省外采取“个人—小群组—大社区”策略,打造教研SNS的研究与实验。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简介

    1、将博客、BBS等社会性软件,有效地运用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率先开启了网络教研的建网、建模、建队和建库工作。通过全省统一建网,教研系统先行和实验学校跟进实验,以及海南省每年召开一次网络教研经验交流会,海南省学科教研和网络教研实验学校,创造了许多发挥博客助教、助研、助学、助管功能的好案例,例如,海南通用技术网站、化学网站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网上建构式评价等为全国同行熟知,资源共建共享超出海南省域,建构模式被兄弟省市借鉴。网络教研促进了海南全省教研系统教研方式的转变,教研重点下移,教研员初步形成网络教研的习惯。

    2、设计和实验的多种教研e化流程,为解决通常教研活动“互动弱、跟进难”的问题,拓宽和延伸教研活动,提供了有效技术路径和教研流程,使网络教研从大范围共享走向合作和集体行动,提高了教研效能,激发了教师教研积极性,促进了网络教研常态化。

    3、远程研修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为突破教师培训需求的供给瓶颈,设计实验了全员参与、对接教学的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课程范式、研修流程、队伍组织和资源整合机制,现场指导了大数量级教师参与的互动对话式研修所必须的建网、建模、建队等工作,为省级区域10万以上数量级教师远程研修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完整的模式、经验和成功范例。

    4、以教学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SNS研究。依据教师成长规律,运用“二级传播理论”和“六度分隔理论”,采取“个人—小群组—大社区”策略,开展以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SNS(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用该研究指导帮助山东设计和构建“名师摇篮和教师社区”的教师SNS。

    (五)实践成果

    1、率先开展的网络教研研究实验不仅推动了海南省的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而且对全国各省市的网络教研起到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海口市召开我国首次“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总结推广海南省开展网络教研的经验。蒋敦杰同志被教育部课程中心聘请为特聘研究员,并担任了课程中心一个时期的网络教研办公室、远程研修办公室执行主任,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了作用。

    2、率先提出并设计的远程研修模式及其承载平台,5年来在超过50万人的大样本实验中效果显著,为广大教师所欢迎。远程研修大数量级共享、开放式对话和自由便捷的本土参与,使有限的优质专家资源,得以在大范围校本研修和大数量级新课程培训中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教师研修项目各类资源(资金、时间、管理等)的成本效益,因此,受到教育部领导和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该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及海南、山东等省新课程远程培训之中,现已成为海南、山东两省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主要模式,并为其他省所借鉴。蒋敦杰同志被师范司聘为远程培训专家协作工作组负责人,参与了师范教育司2006、2008、2009三年的新课程远程研修的具体组织工作,与此同时,还被山东省教育厅聘请为山东教育厅网络研修办公室执行主任,指导山东完成远程研修和教师SNS的建网、建模、建队和建库工作。

    3、首先提出并设计多种网络教研e化流程及其研修平台,先后在海南、山东两省的网络研修中使用,显示出开放参与、精确指导和跟进实验的优势和效果,标志着网络教研从资源共享阶段进入到以网络工作流为特征的合作研究阶段,促进了网络教研常态化。

    4、本研究所创建的研修模式、实验过程记录、规律总结和操作经验已出版多册书籍,并经由《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科技时代》、《现代教育报》、《上海教育科研》等多家媒体和几十家教育网站报道,日益引起关注并被借鉴应用。蒋敦杰同志应邀向山东、吉林、辽宁、湖北、湖南、福建、云南、上海、南京、深圳等多个省市的地方或学校介绍本项目研究的经验成果,并被多家教育平台聘请为顾问。

    (六)本研究成果特色创新的主要体现

    教研e化流程的设计和应用,促进了理念走向行动、工作走向规范、研修走向精细、部门走向协同、资源走向整合、反馈走向及时、服务走向便捷。

    远程跟进研修模式对于模块教学和校本教研的双对接及其用合作延伸的方式共建课程资源,较好地解决了优质课程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经费短缺对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制约,找到了大区域范围内开展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现实途径,实现了远程研修的效益拓展和价值延伸。

    对寻找技术服务教研触点的分析和工作思路,促进了以教学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SNS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