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感悟专业成长的幸福

陈夫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58小说网 www.58xs.io,最快更新区域课改10项核心经验最新章节!

    从下面两篇教师感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之后,探索者的一种新的精神状态。

    案例3.3洋浦实验学校朱涛老师的感悟

    本书中,洋浦实验学校中学部(即现在的洋浦中学)的几位师生的案例均摘自洋浦实验学校的相关材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苏教版语文必修1的教学感悟当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扎扎实实地进入教学第一线时,作为一名参加实验的语文教师,我是抱着既担心又困惑,抱着对实验的美好前景的憧憬与向往心理走进新课程的。

    经过专家的指导、培训,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有了初步的感知。当接触到新教材后,我仔细阅读,发现内容别开生面,很感兴趣,还未上课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现在,当第一学段结束,我才深深领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知到行或从行到知都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切身体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更值得我们去不断思考和反复领悟。

    1、专题教学与文体单元的不同

    过去的语文教材是由不同的文体单元构成的,特别强调文体知识的教学。现在的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讲究以专题安排内容,特别突出人文性。例如,“月是故乡明”专题是要学生体会“家园之思”这个永恒的主题,这就需要引领学生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文体上说,这个专题有诗歌、散文,但编辑的意图不在文体,而在于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表现出,每个专题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要求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的经验,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单元由于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前后联系与纵向延伸,使每个单元成为整个学科知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缺乏了综合性和独立性;而现在的专题则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独立性,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很利于学生的学习。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势

    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我粗浅的认识是从学生角度看,与过去教师“把精心准备的‘食物’送到口里吃”相比,现在就要求学生“自己找‘食物’吃”。这种改变就使学生开始思考:“我需要什么食物?怎样去寻找食物?”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自然会考虑自己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也会想到将来的结果等。这种立足于学习者本人的做法,促使教师上课前就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习?

    我在本学期初的语文课堂上,探索的第一步是特别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及时观察学生的探究表现和自主特点。具体做法是:每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应事先预习和初步阅读体验,然后在课堂上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参与讨论,教师只在学生无法解答的情况下才答疑解惑、讲解精要。头几节课,学生的反应很好,提出了许多出乎老师意料的问题,五花八门,稀奇古怪,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主动性超过以往。

    但热情过后,课堂又陷于沉默。仔细观察思考,发现课堂上能积极提问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好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这少数学生已经动起来了,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不适应、不参与,课堂成了少数人“称霸”的天下。这时,我意识到要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容易的,学生对教师讲授的依赖感的消除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需要进一步解放学生思想、改变学生的陈旧观念。于是,我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走向讲台表演节目,锻炼胆量,展示自我,想借此培养大多数学生课堂发言的习惯和能力。

    我还实施了“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力图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我让学生自己报名,自愿组成学习小组。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互相竞争,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一时间,课堂上,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合作、探究、交流的场面十分热烈,学习气氛非常良好,发言踊跃,争论激烈,使人快慰。

    然而,随着实验的继续开展,问题出现了:一些同学不愿意发言,不懂得合作,总是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看来,现实情况总是差强人意的,光有了“小组”形式并不等于自然就有了“合作”,各个小组内的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本身也需要学习。我想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并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逐渐形成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不管怎么说,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全面地走进课堂,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此,我认为,这种方式对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在能培养出具有与人和谐相处、有责任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鲜明个性、有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我个人在教学方式的探索中,也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变化过程。最初是茫然,不知道怎样去教;然后通过学习,尝试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路教学,取得了一点效果;接着又陷入困惑,在思考和学习中,重新激起改革的激情,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进入了深层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之中。我的体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想改革,必须“洗脑”,积极学习新理念,敢于摆脱束缚,大胆实践实验。比如,我就有“当学生回答不好、理解浅显时,忍不住想详细讲解”的教学冲动,这就暴露出习惯于传授、灌输的教学旧习,有时还感到:穿新鞋走新路不如穿旧鞋走老路好,轻车熟路多方便。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才发展的变化,新时代教育者的责任,都不容我们再走回头路了。只有坚定不移地改革下去,不畏艰难险阻,才能取得最后实验的成功。

    3、转变写作教学的观念,提升日记写作的价值

    本学期实行新课程以来,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课时紧张,无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写作训练。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新课程的理念,寻找解决写作训练的办法。语文学习正是青少年精神发育的重要路径,只要学生能敞开心扉,用成长的经历与体验去与文本对话、感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过去,虽然在课堂上能系统地训练作文,但无非是教一些文章写作的知识,如审题、立意、构思等常识,只注意了教“怎样写”,忽视了指导“写什么”,更没有关注“为什么写”。结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写作,出现了瞎编乱造的现象,写作水平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日记”这种体裁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抒发个人的心声,一些学生实际上常写日记,只不过记个人“**”的比较多。如果让学生把日记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的历史簿,自然会达到丰富情感、充实心灵、顿悟人生的目的(而且不会占用课堂时间)。

    现在,我的学生每周要写3篇日记,每周都交,而我会仔细检查,写上评语,打出评定等级。学生在日记中,坚持“三真”——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日记内容异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我常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了解教学的情况,感到与学生的距离非常近。

    我觉得这种写作方式有很大的好处,但是我也很担心它能否适应应试作文。

    4、尝试新的语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检讨过去的评价方式,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1)强调分数,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2)重视语文知识,忽略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

    (3)一次考完,不管好差,评价没有等级区分。

    为此,我特地制订了语文学科的评价操作方案,以“让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并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主体参与原则: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以表31为例,展示我所制订的评价方案所体现的理念和原则。

    姓名班级学号项目标准评价时间优点不足努力方向及打算等级学习习惯及态度交流合作课堂笔记早读表现作文完成日记写作“学习与评价”完成读书笔记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5、教学中的困惑和难题

    (1)“小组合作教学”的深入开展,有许多实际困难。如组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不够,过多依赖优秀学生的表现,部分学生游离合作过程等,需要进一步推动改进。

    (2)课堂学习中如何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的语言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3)课堂里提前“预设”问题与自然“生成”问题如何处理?

    案例3.4洋浦实验学校赵生碧老师的感悟

    对新课程教学——数学必修1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实施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在这两个多月里,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数学必修1的学习。现在回头想一想,感触颇多。

    数学必修1的内容在课改之前应该是一个学期的内容,并且每周是6课时;现在实行课改后用9周的时间就上完了,每周是4课时,并且还是两节连排。数学必修1结束后进行了一次学段考试,结果与我们预期的非常接近,我想这主要应该是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结果,在课改之前我是不敢想象的。课改之前每节课都是老师唱独角戏,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课程进度、课程深度和难度都是老师一人说了算,老师从头讲到尾。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再是听课的机器,而是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再和老师一起讨论,直至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刚开始学生还很不适应,在周记中或其他地方说:这个数学老师他什么问题都要我们自己先思考,从不告诉我们现成的答案,要他这个老师干什么?我听到这些后一笑:学生现在有这些想法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我坚信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想法一定会改变的。之后,我一边继续采用我的教学方式,一边给学生灌输新课改的理念。果然到了现在,学生刚开始的想法不仅没有了,而且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能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了,能够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了。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就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角。因为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因而学生的积极性也就很高,学习热情也就很饱满。当然,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便与学生一起探讨,关键的时候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表扬,以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持续性。

    过去,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方式、进度、难度等都是由我一人说了算,从头讲到尾,一节课下来我讲得上气不接下气,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几乎没有“动”起来,虽然有时也讲面向全体学生,但要考虑学情,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只有我心里清楚。课改后,我教数学必修1的内容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先预习后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一起帮助解决问题,我仅仅在学生感到非常困难时加以分析、引导,或者是在课堂上控制一下课堂节奏,或者是思考如何让学生都“动”起来。在探索、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时,我一般是鼓励他们一定要树立信心,不要着急,要有耐心,把最基本的东西想清楚,逐步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并感受成功带给他们的乐趣。

    当然,我的困惑也很多:首先,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教学,学生探讨问题所花费的时间较多,这就使本来已非常紧张的课时雪上加霜,怎么办?其次,两节课连排,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我个人认为不是太好(或许适合上复习课),因为有许多学生反映他们“消化不良”;再次,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难度极不相称,尤其是数学必修1第四章习题的难度已经达到高考中较难习题的标准;另外,课外的各种资料几乎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并且有的资料错误连篇;最后,如果我们严格按课程标准教学,那么高考命题是否会按课程标准来呢?命题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解是否一致?高考方案计划10月份出台,为什么到现在还未出台呢?

    (注:正是因为该校教师的这样一种进取状态,他们的教学也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经验:提供课程选择促进个性发展4核心直击:选择性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并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选课,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