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妍: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陈夫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58小说网 www.58xs.io,最快更新区域课改10项核心经验最新章节!

    海南省是全国最早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四个实验区之一,几年来,无论是省级还是各学校都是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一步步摸索过来的。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各学校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高中学校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许多高中学校因此在探索实践新课程的道路上,结合学校实际,在实验中探索出特色发展之路。我们从实验启动初期的以下例子就可见一斑。

    (一)初步的选课尝试

    选择性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能否做到让学生自主选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是反映新课程实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海南中学、三亚一中等校作为在选课指导方面探索最多的样本校,率先在选课方面进行了试运行。

    海南中学根据艺术课程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从高一第一学段推出了音乐科目的音乐鉴赏、歌唱、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四个模块,以及美术科目的美术鉴赏、绘画、工艺和书法四个模块来尝试选修课的试运行。任课教师的确定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即一方面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以往教学情况指定,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可以申请开设某一模块,最后则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来确定。教学班按照以下五个步骤确定:

    (1)拟任课教师对任教模块进行宣传;

    (2)学生填报志愿;

    (3)统计和调整志愿;

    (4)反馈结果;

    (5)试听后确定教学班。

    选课运行期间发生了以下可喜的变化:

    (1)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2)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积极应对和处理教材内容多与课时不够的矛盾

    在实验中,高中学校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是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消极的办法是增加课时,但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一批学校则采取了积极的办法,在这些学校中,国兴中学、洋浦实验学校等学校的做法具有典型意义,他们的共同做法是绝不增加课时,并表示:既然实验,就要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以科学的实验结果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提供依据。

    洋浦实验学校处理教材的办法是:引导教师吃透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核心概念,使用教材时,详略得当,增删有据;用好配套练习;充分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国兴中学则探索出了一套“专题单元(或问题)教学法”,即打破教材顺序,以“专题单元(或问题)”整合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数内完成模块教学。经过实验,教师们已经能够做到在文科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方法。

    (三)将理科教学搬到实验室去上

    高中新课程理、化、生等科目大量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很多探究性实验穿插在其他教学内容之中,如果按照原来上实验课的模式进行这些实验,时间远远不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一是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实验,但凡是让学生探究的,不走过场,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受到较扎实的科学探究训练;二是将理科教学干脆搬到实验室去上,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实验时,随时进行演示和操作,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班和走班制的特点。

    (四)让新课程的亮点亮起来

    高中新课程分为八大领域,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和“技术”领域是两个新的领域,在“选修1”和“选修2”中,“选修2”是要求“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这种课程即通常所说的“校本课程”,也是一类新的课程。这类新课程都是学校和教师过去不太熟悉的课程,因而是新课程实施的难点。但因为这类课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果实施取得突破,可以使难点变为“亮点”。在推进这类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海南华侨中学、海口一中、三亚一中、洋浦实验学校等校响亮地提出了“让新课程的亮点亮起来”的口号,并在启动阶段就已开始初步呈现一定的特色。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方面,海南中学、国兴中学等30所学校是海南省率先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学校(经过1个学年,有98%的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先行者,他们大多在没有专业师资、没有专用实验室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资源,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被认为困难最大的一门课程,使海南省通用技术课程成为首批实验区中学校开课比例最高的实验区。其中,国科园实验学校已开设了通用技术选修模块,120多名学生选修了“汽车驾驶与保养”模块,学校为开课配备了一台专用的教练车,另有不少学生选修了“服装与设计”模块;陵水中学基于“没有技术教育内容的普通高中不可能是真正的现代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通用技术的开设,学校所办的第一期《通用技术学习简报》是调研组看到的第一份关于通用技术的专门课程简报,简报所载学生撰写的《通用技术学习的认识与体会》、《成长过程中的惊喜》、《保护动物、珍视生命的报告》、《筷子的使用及分析》、《通用技术的学习技巧》、《科学与技术的分析》、《学技术的益处分析》等文章充分显示出学校的重视、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关注。

    海南华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是很有特色的,其中对社会实践活动中军训的管理评价与学分认定被认为是海口市最规范的,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是该校的最大亮点。如2004年秋季进入新课程的高一年级20个班,共形成了232个课题组,学生人人参与其中,选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进行课题分析和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时,严格依照有关规范要求操作,很有“做学问”的派头。

    洋浦实验学校2004年秋季一进入高中新课程,就按每周2课时在高一年级全面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如第一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全年级4个班180多名学生,课题选题包括“网吧为什么对青少年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青少年迷恋网吧的原因与后果”、“网络语言对现时语言的影响”、“音乐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对中学生的利与弊”、“洋浦的教育发展状况”、“海南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原因”、“汉字字体的演变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洋浦经济发展对沿海环境有什么影响?”、“洋浦私彩对生活的影响”等有意义又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课题35个,参与指导的教师达到27个(不限于高一年级教师)。

    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海口一中开发的校本课程已系列化,最初开发的19门课程是从教师申报的60多个选题中精选出来的,如“种下一棵智慧树——趣味逻辑泛舟”、“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学”、“话说海口”(后改为“海口老街”)、“彩蝶飞舞——海南生物资源蝴蝶研究”等课程都可以说是特色课程。

    其他学校也都能结合实际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海南省普通高中“走进”新课程的步伐是稳健的,工作也是有创意的。

    (五)初步的评价改革尝试

    如乐东中学的学分认定包括三个部分:在学生修习课时记录方面,课时达到85%为合格;在修习过程表现方面,采取自评、互评、师评三结合;在模块考试成绩方面,平时测验占30%,终结性考试占70%,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这样一种规定使学分认定细化到可以操作的水平。

    (六)部分学校初步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机制

    海南省从2003年起就开始推行校本研训制度,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工作启动后,加快了这一制度建设的步伐,学校除了组织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教研和培训外,还通过校本研训加强对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部分学校初步形成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机制。

    如国兴中学经过自主探究,探索出以专题单元(或问题)整合教学内容的方式,较成功地解决了教学内容过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洋浦实验学校则通过校本研训,对教师反映课时不足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广度把握不准;担心按课程标准把握深广度,最终在高考时会吃亏;未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凡是教材上涉及的内容,一定得教;对“配套练习”的使用不当;课前和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得不够。他们认为如果增加课时,势必要压缩其他学科的课时,甚至不开设某些科目,这样最易受伤害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从而造成学生在某些学习领域的缺失;如果增加课时,增大难度,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不利;而如果不增加课时,周末不补课,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创造了条件;不增加课时,又要保证教学质量,促使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经过这样的研究,他们最终决定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方案,确保每一模块的教学时间为36学时,若因放假等原因耽误的课时,利用星期六补齐,但决不允许超过36学时。

    (七)学校文化建设开始受到关注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口一中和三亚一中。新课程实施之后,教师们忙于学习、进修、研讨、备课、教学、指导、评价、合作、交流、创新……工作时间和任务成倍增加,而休息时间不断减少,工资和奖金等基本原地踏步。在这种背景下,海口一中提出了“怎样让教师在充满幸福感的环境与氛围中开展工作,主动地发展与创新自我?”的命题,并提出了“建设幽雅环境,让教师诗意一般地生活;构建和谐校园,让教师身心轻松地工作;营造学术氛围,让教师主动地获得发展;营造艺术氛围,让教师充满灵性地工作;拓展发展空间,让教师不断地创新自我”的目标,学校文化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下面,选取海南省样本校在全省推广的若干案例,展示它们通过项目研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情况(有些案例将在其他章节介绍)。

    案例2.2基于学校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探索本案例节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本项成果申报者:洋浦中学陈光(校长)、朱金龙、刘建斌、吴永和、梁建和等。洋浦中学是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综合样本校。在此,对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海南省洋浦中学(原洋浦实验学校中学部)是一所偏居海南省西部的普通中学,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自2002年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2004年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这所滨海小镇的完全中学,再次受到关注,并迅速成长为“省课程改革综合样本校”、“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新课程改革中,洋浦中学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指导思想,脚踏实地地进行了数年“基于学校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在科学规范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浓郁校本课程的“课程味”;科学整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起多个课程系列,基本完成了“从基于升学的课程体系向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转变。

    一、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洋浦中学自2002年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2004年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他们遇到许多困惑,如新课程新在何处?如何以新课程实施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有诸多难题,如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时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课程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形成等。集中起来,其中的困惑和问题主要有:

    1、学校实施新课程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2、必修课如何安排?选修课如何安排?学校课程如何设置才能既体现新课程方案的多元性、选择性,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

    4、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如何构建具有洋浦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5、如何探索服务新课程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如何整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构建课程系列,打造洋浦中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创建洋浦中学的办学特色?

    7、如何重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评价制度,从而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

    8、如何充分发挥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经验?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洋浦中学率先开展了“基于学校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二、主要措施

    (一)国家课程实施方面

    1、洋浦中学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分别制订了《洋浦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和《洋浦中学高中新课程开课方案》,并依法规范实施新课程,开齐、开足了国家课程。

    2、比较分析了两种必修课程开设方案的优、缺点。

    3、创新选修模块开设策略,因校制宜、因生设课,创造条件开设选修模块,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引导学生构建个性化课程选修方案。

    4、探索出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5、洋浦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为“培训—分组—选题—研究—结题—答辩—评价”。

    6、课时、导师和评价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三个关键。

    7、制订方案,严谨组织,严格管理。

    (二)校本课程方面

    1、创建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

    2、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3、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

    (三)德育课程建设

    洋浦中学借课程改革之机,从课程建设的层面思考德育活动,从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落实德育活动,将德育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将德育活动纳入“课程”系列。

    (四)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

    1、模块教学设计。学期初,每个备课组集思广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模块关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方面对模块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2、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洋浦中学探索性地在英语、数学、物理等学科进行基于学案的分层教学实验。

    3、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四大特征: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创新意识较强。

    4、学科特色教学。

    (五)课程评价制度重建

    1、严肃学分认定。

    2、探索多元评价模式。

    3、严格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4.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六)课程规划

    洋浦中学的课程规划主要体现“三个基本原则”,构建“多个系列”,实现“一个转变”。“三个基本原则”即基于国家课程原则、基于学生发展原则、基于学校特色原则,“多个系列”即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后构建起的具有洋浦中学特色的创新课程系列、人文课程系列、交流课程系列、自主课程系列、运动课程系列、艺术课程系列等,“一个转变”即基于升学的课程体系向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转变。

    (七)课程特色建设

    洋浦中学及时对国家课程和已有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前瞻性地构建起多个课程系列,创建了具有洋浦中学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1、创新课程系列:实验探究课+技术+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项目+机器人工作室等。

    2、人文课程系列:语文、政史、英语课+阅读课+红楼梦等名著解读+三十六计+中外名人传记+主题阅读等。

    3、交流课程系列:国家课程+倾听的艺术+对话技巧+演讲与口才+辩论的魅力。

    4、自主课程系列:研究性学习+体育节活动设计+艺术节活动设计+学生社团活动组织等。

    5、运动课程系列:田径+健美操+球队。

    6、艺术课程系列:声乐+器乐+舞蹈+剪纸+美术+播音+合唱团。

    三、实践效果

    (一)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正逐步完成从基于升学的课程体系向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转变

    (二)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整合,构建课程系列,形成课程合力,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平台,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多元化发展。

    1、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能力提高

    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形成了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由课堂延伸到实验室,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相关信息,或外出调查访问,学习方式得以改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问题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

    实施新课程以来,洋浦中学学生的学习行为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学生形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积极思考,问题意识大大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3、特长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成长

    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全面激发出来时,其具有个性特质的素质就得到了尊重,得到了发展。比如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活,他们普遍拥有了成长的自我需求,在成长中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其不良习惯相应得到了抑制,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在2007年5月,洋浦中学高三学生李尚丽因六年如一日背残疾同学上下楼,被海南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十大青年志愿者”称号。

    4、教师茁壮成长

    洋浦中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了,国家课程的执行力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5、学校品牌形成

    洋浦中学在课程改革的大道上渐行渐强,走出了信心,改出了特色,结出了成果。2006年起,洋浦中学多次受邀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送培下省”活动,先后在北京、天津、江苏、辽宁、山西、福建等省市做了多场课程专题培训报告;2008年,凝结洋浦中学课程改革经验与智慧的《体验教与学的快乐》一书正式出版发行;2009年9月,洋浦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校本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等三个项目实验材料被海南省教育厅确立为课程改革成果,在全省高中学校进行推广。

    案例2.3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与实践

    本案例节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本项成果申报者:海南华侨中学曾纪宁(校长)、张卫东、李发德、宋婷等。海南华侨中学是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综合样本校。本项成果2009年经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评选确定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推广项目。在此,对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001年以来,海南华侨中学针对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以及严重缺乏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等问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成熟的课程实施与管理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主要措施

    1、重视课程教育与课程激励

    华侨中学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与课程激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程实施氛围。学校通过召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专题教育大会,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组成课题组、如何选题、如何填写开题报告表、如何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实施指导。同时,通过组织研究性学习经验介绍和成果展览,给学生以很好的精神激励和技术支持。

    2、强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领导与组织

    为了加强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和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协调,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负责指导和评价。

    在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调动全校力量,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形成全员服务意识,各个部门均有职责,每个教师都有义务。

    教研室是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主要组织机构,负责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划与管理;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负责为组织成果展示提供资源保障;组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协调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系。

    教导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教师调配、学校教学资源的组织、学分登录等。

    德育处负责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安全教育与安全保障。

    总务处负责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供后勤保障。

    各个部门要把履行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职责纳入自己的学期工作计划,学校将职责履行情况作为评选先进科室的重要条件之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没有专任教师的课程,因而学校规定所有教师都应该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老师。学校对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的职责做了如下规定。

    班主任职责:班主任是班级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协助教研室进行培训,协助德育处进行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条件和安全保障,负责班级各个实践环节的组织协调,协助专家小组进行最后的学分认定。

    导师职责:课题组和导师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教师不得随意拒绝担任课题组的导师。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担任,必须向学生清楚地说明原因,并以书面形式向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说明原因。教师一旦担任课题组的导师,就要全面担负起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职责。导师要做好指导学生的原始记录。

    学校将组织班级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作为班主任工作业绩的考量指标之一,学校将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评优和职称评聘的条件之一。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上学校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包括课题选择上的自由、课题组组成上的自由、活动计划与活动方式选择上的自由。三五个学生按自主、自愿的原则组成课题组,自行聘请本组的指导老师,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活动。

    3、强化过程管理,解决诚信问题

    课题研究成果的诚信问题事关课程实施的成败与学校的学习风气,事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诚信问题,学校除了提供必要的课程教育与课程激励使学生想着要去实施,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技术支持使学生有能力去实施外,更重要的是强化过程管理。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分散实施的特点,过程管理又不可能依靠跟踪检查进行,华侨中学通过严格规定结题时应该提交的物件和结题报告的规范来确保课程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对于结题时应该提交的物件,学校规定,除了有体现研究成果的结题报告,还应该要有与研究成果相一致的原始材料。与研究成果相一致的原始材料包括开题报告、采访提纲与采访实录、调查问卷及其统计分析、小组活动过程的详细记录、小组成员的自评和互评材料、小组成员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指导老师对课题实施情况的分析等,还可以附上收集来的文字材料。如果只有一篇小论文,将被认为是抄袭的而拿不到学分。

    对于结题报告,学校规定,结题报告在内容上要体现出活动的主要过程、相关的主要事实和得出的主要结论。具体内容可包括你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做、采取了什么样的研究步骤、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认识到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主张或建议等。而且学校规定结题报告中要有“我”,不能只见相关知识而不见研究者本人的活动,也就是说,结题报告是要用第一人称写的,要反映出从选题到结题整个过程的基本情况。结题报告的篇幅在3000字左右,格式要符合科学论文的规范,要有标题、提要、关键词、索引等部分。

    以上几条,既是对学生活动的规定,更可看作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说,必须踏踏实实去实践,才能提交以上物件。因此,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真搞比假搞容易,假搞比真搞还要辛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诚信问题。

    4、实施多层次的课程评价

    (1)课题组内部的评价

    课题研究结题的时候,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对自己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还要对本课题组其他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导教师要对整个课题组的表现作出评价。正是要通过这样一些手段,让学生学会掌握“自我反思”这一能够有效促进自我成长的武器。

    (2)学校的评价

    学校专门组织研究性学习专家评价小组的成员对提交的结题报告进行评估,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学分认定,评选出优秀课题组和不能过关的课题组。对优秀课题组获得一、二等奖的课题,分别给予奖励;对不能过关的课题组,学校将发出通告,让其利用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时间,做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修改和补充,重修研究性学习学分的工作。

    (3)网络评价

    将结题材料上传到网络,让课题组的研究接受师生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与评价,这使得课题组更加诚实、更加认真地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也是本校及本省市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特色。

    二、实践效果

    1、课题研究成果的诚信问题

    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以及严格规定结题时应该提交的物件和结题报告的规范,确保了课程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2、课程实施与管理的规范问题

    通过多年的摸索,在选题、开题、研究、结题和交流等各个课程实施环节上都形成了相应的实施与管理的制度与方法。

    3、课程实施团队问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打造了一个由班主任队伍与指导教师队伍组成的强大的课程实施团队。

    以上这些,都对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与促进作用,也使得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模式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全国各个省市区包括城市与乡村的普通高级中学。

    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明白了事理、磨练了心志、提升了能力,让学生学会了赏识别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

    《2008年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结果通报》指出,海南华侨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管理堪称典范”,“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抓得严、实,有完整的过程管理记录,课程实施常态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覆盖率高且成效显著”。2009年,经过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织评选,海南华侨中学的“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之研究性学习实施”被确定为向全省高中学校推广的项目,该项目自2006年以来,也曾多次作为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程的培训案例而得到广泛推广。

    案例2.4中小学校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本案例节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该项成果荣获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本项成果申报者:海口市第一中学马向阳(校长)、王永策、艾瑞堂、笪旭、吴均路、连允峰等。海口市第一中学是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综合样本校。本项成果2009年经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评选确定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推广项目。在此,对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和现有区域、校际间教学资源的“信息孤岛”现象,已成为制约目前中小学教学资源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资源,成为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教师普遍没有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普遍缺乏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教学资源内容陈旧,数量稀缺,难以满足新课程实验教学需求,这些是影响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最主要的内部因素;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互相封锁仍是制约教师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最大外部障碍。

    六年来,海口市第一中学针对以上问题,围绕“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资源”这一难点,走出了一条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路子。

    一、主要措施

    基于网络系统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具体流程为:成立教学资源中心—教学资源调查—教学资源分析—教学资源规划—教学资源开发—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资源共享。

    1、成立学校教学资源中心,拓宽开发利用资源的渠道

    成立以教学副校长为主任的学校教学资源中心,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人员、图书馆、实验室、阅览室、电教室等资源。

    2、教学资源调查,掌握校内外教学资源

    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活动资源(如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各种条件;学生已具备或尚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自然与人文环境,社区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行业的专门人才等环境。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拥有哪些资源”,以及为实现高中课程目标“我们还需要哪些资源”。

    3、教学资源分析,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学校教学资源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潜在危机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分析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优化配置校内外现有教学资源的策略。

    4、教学资源规划,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1)保障制度:在全省率先成立学校教学资源中心,制订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其职能界定清楚。

    (2)网络管理:设立教学信息中心,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将资源信息系统地存入电脑,分门别类,系统地保管,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调出。

    (3)争取合作: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的支持和介入,制订出行之有效的资源规划方案。

    5、教学资源开发,充分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1)从学生的现状开发教学资源。从两方面进行开发:一是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二是对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喜爱的各种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教学资源。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教学资源。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有哪些方面的专长、特长,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教学资源的做法。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教学资源。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例如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将环保教育、人口教育等这些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开发并整合进课堂。

    6、建立教学资源库,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建立教学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登记表》,把教学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力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存档,归口管理,既便于查找、调用和更新,又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实现教学资源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分享。

    7、教学资源利用,有效利用和配置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各种教学资源中,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是首位的。

    (2)利用社区的教学资源。利用社区教学资源的方式有多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社区教学资源的主要方式。

    (3)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教学资源。

    (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的各学科教学信息很多,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5)挖掘利用无形的教学资源。无形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

    8、教学资源共享,引领和指导教学实践

    基于网络技术,建立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并力图与社区开展合作。通过网络技术部门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平稳运行,既要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更要发挥其对教师教学的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二、实践效果

    1、解决的具体问题

    (1)广大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普遍提高。

    (2)形成了学校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基本策略。

    (3)探索出教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基本流程。

    (4)对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2、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2009年,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项目,被评为“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优秀成果推广项目”,并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会议上交流。

    (1)学校已形成了较合理的教学资源系统

    四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八大类——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

    (2)学校的师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经过几年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洗礼,学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生素质有新提高,教师队伍有新发展,教学研究有新气象。

    1 学生素质有新提高。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五大学科奥赛联赛,以及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中获奖人数明显增长;学生完成了2000多个课题和主题研究活动,于2009年申报了10项发明专利;学生自主成立了文学社、合唱团、舞蹈队、篮球队、礼仪社等近百个社团。

    2 教师队伍有新发展。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新一轮省、市级骨干教师人数均居全市各中学之首。教师在各类赛事中获奖人数骤增。

    3 教学研究有新气象。“周四大讲堂”、教研博客、青年教师“五个一”活动、“凤凰杯”和“成长杯”教学竞赛、年度的教学研讨会、旅行修学、读书沙龙、课题研究……教学研究文化蔚然成风。

    经验:创新教研模式引领教师成长3核心直击:创建“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新课程专业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特别是运用博客创造性地实施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形成教师发展与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提高的良性互动,是海南省教研工作者最引以为荣的经验。